1. 实验室人员规模和科研队伍结构组成情况,科研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完成情况

实验室原有在编科研人员45名,按照学历分布看,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43人、硕士和学士学位科研人员2人;按照人才称号看,国家级人才0人,省部级人才5人;按照职称分布看,教授等正高级职称18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17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10人。

在山东省和依托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下,建设期内重点实验室新增科研人员18人,在编科研人员达到63人。按照学历分布看,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61人、硕士和学士学位科研人员2人;按照人才称号看,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8人;按照职称分布看,教授等正高级职称21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6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16人。

重点实验室人员规模和科研队伍结构组成情况

实验室人员

建设前人数

(总数45人)

建设后人数

(总数63人)

人才引进

人才培养

学历分布

博士

43

61

18

0

硕士、学士

2

2

0

0

人才称号

国家级人才

0

2

1

1

省部级人才

5

8

1

2

职称分布

教授(正高级)

18

21

3

0

副教授(副高级)

17

26

9

0

讲师等(其他)

10

16

6

0


2. 实验室研究单元组建情况

在油气储运设施本质安全保障研究方向,组建了材料与结构可靠性实验室,致力于材料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性能损伤机理与衰减规律、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结构完整性、热影响区材料性能演化规律以及地震、滑坡、断层等复杂工况下材料结构强度可靠性分析体系研究;组建了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主要进行埋地管道腐蚀机理及腐蚀速率预测、腐蚀检测及评价、阴极保护技术、杂散电流干扰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组建了油气流动与本质安全实验室,开展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单相或多相不稳定流动保障技术、储运设施内冲蚀规律和防护机制、积液、杂质、水合物和蜡沉积预测与控制技术以及设施与土壤、设施与水体相互作用机理和适应性分析研究。

在油气储运设施健康诊断研究方向,组建了损伤检测实验室,开展缺陷特征响应敏感性信号分析与智能化提取、响应信号多尺度特征值与缺陷特征、尺度和位置关联规律以及缺陷定量定位精确表征方法研究;组建了泄漏监测实验室,开展泄漏特征参数变化及衰减规律、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技术、泄漏监测与定位模型以及油气储运设施泄漏定位系统开发研究;组建了风险评估与预防实验室,开展腐蚀、裂纹、焊接等缺陷对结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应力或应变的失效判据、缺陷致因、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缺陷增长机理和规律以及剩余寿命预测和判废理论体系研究。

在油气储运事故演化与控制研究方向,组建了油气泄漏动力学演化实验室,开展不同环境中流体的迁移规律、外泄油气扩散模式、范围界定与环境相互作用、着火规律与热辐射损害、着火危害评价体系制定、油气泄漏动力学演化规律以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组建了事故污染控制与处理实验室,开展了不同层次污染应急响应体系、油气封堵、拦截、回收等应急控制装备及药剂研发、受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以及油气储运事故环境污染综合处置体系研究;组建了油气储运安全管理体系实验室,开展了油气储运安全生产特征与发展规律、安全事故与企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相关性、油气储运安全状况演化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共安全发展趋及应急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