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学术活动

实验室自创立伊始就一直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建设与运行,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2015-2017年度实验室继续加强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建设,与企业单位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团体,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派出去、请进来、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攻关的方式提高实验室的学术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已与国内外的多家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校地双方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1)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智囊专家。实验室5名教授入选国家安监总局安全评审专家库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油气管道保护专家组成员等,参与“11.22”黄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调查小组;参与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西气东输、中缅管道、中俄管道、沿江沿海管道、互联互通等大型管道安全审查与验收,以及山东省、各地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工程项目安全评审、规划论证及验收评审会100余次。

2)加强与青岛企业及驻鲁单位的交流合作。与国家原油储备库、驻青北海舰队、青岛港航局、青岛实华天然气公司、新奥燃气等单位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同时,给国家物资储备局、山东省油区办等12家单位、企业开设培训班及研讨班,培训人数达到600

3)广泛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近三年共培养包括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在内的留学生15人次,留学生毕业后均在相应国家能源部门的重要岗位上担任重要职责;广泛选派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深造,与国外高校院所以及实验室积极开展大学生交流活动。

4)2016年,ASME联合组织召开APPC(亚太国际管道)会议,参会人数500多人,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会议;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成功组织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自2013年以来,发起并已成功举办了五届CCPS中国过程安全会议,会议为国内外过程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政府人员、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工业实践共享的平台,促进了我国过程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2018年发起并主办了首届CCUS及 CO2管道输送技术国际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开展了学术交流,会议总结海内外CCUS及CO2管道输送技术创新成果,搭建CCUS技术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了我国CCUS及CO2管道输送技术的创新和实践应用。

5)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与中科院声学所、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联合成立军民融合实验室;2015年以来,实验室成员到国外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1年以上访学者达8人,短期访学者56;每年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贾纳大学、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进行访问交流;近3年参加国(境)外石油、能源领域的学术会议48人次。

2. 开放课题设立与执行情况

2015年实验室成立以来,结合建设期的3个研究方向,共设置开放课题29项,累计投入经费170万元。其中,2015年设立课题10项,已全部执行完毕,顺利结题;2016年设立课题8项,已全部执行完毕,顺利结题;2017年设立课题11项,目前均处于研究阶段。通过开放课题的设立,实验室在管道泄漏、天然气爆炸、管道断裂控制等方向均取得显著成果。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明细如表所示

3. 高层次人才交流措施及成效;

实验室研究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吸取他人经验,努力寻求合作。近三年,实验室支持参与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hibition & Conference》、《ASME国际会议》、《世界材料磨损大会》等国际会议近50人次,2018年拟支持参与International Pipeline Conference》、《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等国际会议20人次以上。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全方位多层次地走出去的同时,还把学术界权威专家请进来,宣讲和交流实验室的队伍平台和研究成果,密切的交流和深入的了解建立了科研合作的坚实基础和顺畅通道。近三年,实验室依托“111引智黄岛讲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外著名学术大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授课共计57人次;同时,举办储建论坛教授有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前沿知识讲座博萃节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

2015-2017年度,实验室为继续加强油气储运设施健康诊断研究方向的技术力量,并进一步调整优化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结构,引进了邢潇、刘纳等加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派赴美国、法国、挪威学习、研究工作的王鑫、梁法春、王武昌、杨飞等也于相继学成归来,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

4. 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和共享措施及成效。

1)措施:实验室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工作,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工作意见》下发后,更加加大仪器设备共享工作推进力度,通过建立共享法规、加强共享平台建设、整合仪器设备资源、开展专业服务、兑现共享补助政策等措施推动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工作。

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中,遵循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的理念,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特别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效益,使更多的学生及校外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使用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始终坚持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实验室制定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仪器设备采用专管或托管的方式管理运行,在保证学院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和有偿服务。

专管仪器设备由重点实验室安排专人管理,全部工作时间对外服务。托管仪器设备由重点实验室委托仪器负责人管理,全部工作时间对外服务,对外测试收费,仪器负责人完成本人课题组的测试不收费,如实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对于托管仪器对外开放时间不够或提供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重点实验室有权解除仪器负责人的托管权,重新安排。各课题组的部分仪器设备,根据仪器具体情况实施实验室与课题组共享办法,使仪器能够部分时间对实验室其它课题组开放使用。中大型仪器设备由重点实验室安排设备负责人,负责人可建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小组,由小组负责组织完成管理、操作、维护、校对等工作,使仪器设备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仪器设备使用实行准入制度。对于大型设备,要求使用仪器设备的人员必需具备上岗资格。每年进行两次系统和规范的培训工作,获得培训合格证后才能上岗使用操作仪器设备。

2)成效:通过上述科研仪器设备开放举措的实施,共有中海油研究总院、中石油管道公司、中石化储运公司、各设计院以及企业共享实验仪器测试100多次。陆军勤务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常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学院等多家校内外科研单位来实验室利用科研仪器进行相关测试。这不仅促进了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行,减少设备闲置时间,也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